122 曹操父子-《秦汉传奇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傕、郭汜立马追了上来,双方在弘农一带交战,朝廷官员死伤无数,汉献帝仓促逃到了河东的安邑(今山西夏县)。

    杨奉本是黄巾军白波一支的渠帅,乃是并州的“山贼”。这支劲旅曾经大败董卓手下的大将牛辅,足以证明,他们并不怵凉州的军事力量。杨奉应该是并州当地的豪族,见天下大乱,趁机起兵,积攒政治资本。他先归附于李傕,备受恩宠,但还是“不肯尽力”,眼见时机成熟,便背叛李傕,助汉献帝东归。一开始,李傕占了上风,杨奉一看来到了并州,立马叫来了曾经的兄弟——“白波帅”李乐、韩暹、胡才等人,众人兵合一处,暂时击退了李傕。

    建安元年(196年),15岁的汉献帝跌跌撞撞回到了洛阳。

    眼前的景色极为荒凉。野草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,四处蛮横地生长,残破的砖瓦依稀可见宫殿的影子,为数不多可以住人的房子里面空空荡荡。偶然间还能发现尸体,都是跟随他奔波至此的汉室臣子。身上有血迹的,是被强盗所杀;如果没有,那就是被活活饿死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汉献帝现在的处境:一座沦为废墟的帝都,以及一个忍饥挨饿的朝廷。

    汉献帝到达洛阳之时,曾经为了抗衡董卓而形成的关东联盟早已四分五裂,群雄割据,相互兼并。袁绍占冀州,实力最为强大;曹操占兖州;刘表占荆州;袁术在淮南;孙策据江东;张济、张绣据南阳……

    汉献帝与公卿大臣会见之时,总能看见驻守在外的士兵脸上挂着嘲弄的笑意,听见他们不加掩饰的喧闹声。在这些僭越的目光中,任何东西都要褪去神圣的外衣:所谓皇帝,不过是一个故作镇定的年轻人;所谓皇权,就是军阀们的玩物。

    天子孤零零地呆在洛阳,身边只有一支难成气候的“白波贼”,比当年兵强马壮的董卓要弱上不少。汉室的神器就这样赤裸地暴露在诸侯面前。

    曹操试图控制汉献帝,那么他一定要除掉李傕。最好的办法便是像王允杀董卓一样,利用凉州军阀的内部矛盾,达到兵不血刃的目的。虽然这次策反行动并没有成功,不过汉献帝成功逃离长安,离曹操更近了一步。这时丁冲写信给曹操:“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,今其时矣。”汉献帝已入囊中,想要匡扶汉室,现在是最好的时机。

    这时荀彧也向曹操提出迎献帝的主张:“诚因此时,奉主上以从人望,大顺也;秉至公以服天下,大略也;扶弘义以致英俊,大德也。四方虽有逆节,其何能为?韩暹、杨奉,安足恤哉!若不时定,使豪杰生心,后虽为虑,亦无及矣。”随后,曹操便决定亲自迎接汉献帝。

    却说初平二年(191年),袁绍初到冀州,沮授劝袁绍:“横大河之北,合四州之地,收英雄之才,拥百万之众,迎大驾于西京,复宗庙于洛邑,号令天下,以讨未复。”这个战略相当高明,先占据冀、并、青、幽四州之地,取得争天下的资本,再迎驾献帝,以汉室之名义讨伐异己。

    当汉献帝流离至安邑时,沮授再次向袁绍劝谏道:“且今州城粗定,宜迎大驾,安宫邺都,挟天子以令诸侯,蓄士马以讨不庭,谁能御之?”然而袁绍却迟疑不定。

    袁绍帐下的郭图、淳于琼进言道:“汉室陵迟,为日久矣,今欲兴之,不亦难乎?……所谓秦失其鹿,先得者王。今迎天子,动辄表闻,从之则权轻,违之则拒命,非计之善者也。”他们认为汉室衰败已久,不可复兴,迎接献帝反而自缚手脚,倘若皇帝下旨,奉旨就是让权,不奉旨就是违命,不如直接撇开皇帝而自立,还能省去不少麻烦。

    见袁绍动摇,沮授只能警告道:“若不早图,必有先人者也。夫权不失机,功不厌速,愿其图之。”然而袁绍内心对帝位的渴望还是压倒了理智,没有听从臣下的忠告。

    听说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后,袁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借口许都卑湿要求曹操将朝廷迁到邻近冀州的鄄城,曹操自然不可能同意。

    袁绍出身“四世三公”的汝南袁氏,拥有庞大的政治资本,而他也努力经营士人领袖的身份,活跃于东汉政坛。他曾联合外戚何进诛杀宦官,后来成为关东联盟的盟主,共讨董卓。如此显赫的家世,又有卓越的政绩,袁绍看着董卓之辈玩弄皇权,心里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想法:东汉皇室已是苟延残喘,天子还有那么重要吗?

    他的弟弟袁术则更加沉不住气,仅仅据有淮南一隅之地,便公然僭越称帝。袁术声称:“今刘氏微弱,海内鼎沸,吾家四世公辅,百姓所归,欲应天顺民。”这番言论又何尝不是袁绍的心思?只不过此举招来一片嘘声,几乎所有人都愤怒了,成为众矢之的的袁术很快走入穷途末路。

    绝路中的袁术无奈归帝号于袁绍:“袁氏受命当王,符瑞炳然,今君拥有四州,民户百万,以强则无与比大,论德则无与比高。”袁绍知道袁术的下场,自然不可能贸然称帝。后来袁绍灭公孙瓒,尽有四州之地,拥兵数十万,称帝之心又再一次活络起来。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绍的心思,秘密上书道:“宜应天人,称尊号。”袁绍将这封信公示手下,试探众人的想法。结果属下全都反对,要求诛杀耿包。袁绍不得已,只能杀掉耿包以自证清白。

    袁绍兄弟的失败证明了一件事:称帝自立明显走不下去。

    这是汉末一个极为怪异的现象:一方面人人割据,无视皇权;另一方面,所有公开不臣之心的人,都如同陷入到泥沼之中,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,甚至包括自己人。大者身死族灭,小者丧失人心。倒是东汉朝廷总能吊着一口命,衰而不亡。

    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麻烦——“白波贼”。

    谋士董昭代曹操写了一封信给杨奉,信中把杨奉捧上了天,称其“翼佐之功,超世无畴”,并且言辞恭敬地提议道:“将军当为内主,吾为外援。今吾有粮,将军有兵,有无相通,足以相济,死生契阔,相与共之。”首先将杨奉推为内主,表示自己无心染指汉献帝,放松他的警惕,然后以粮草相诱,迫使他钻入圈套。

    洛阳已是一片废墟,汉献帝都到了忍饥挨饿的地步,白波军的状态必然不好。急需粮草的杨奉大开空门,将曹操放了进来,让其在洛阳朝见汉献帝。踌躇满志的地方割据者与窘迫的大汉天子终于迎来了会面,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白波军踢出棋盘,将汉献帝据为己有。

    曹操将董昭叫来,二人坐在一起。曹操问道:“如今我来到此地,应当如何施为?”董昭说:“留在洛阳,极为不便,应当移驾于许。”曹操继续追问道,如何解决在旁边窥伺的杨奉。董昭不急不忙地说道:“和杨奉说京都无粮,不如迁都于鲁阳。我们明面上去鲁阳,实则将天子迁往许县。杨奉无谋,必然上当。”曹操称善。

    当天子的车驾移向许县,杨奉才知道上当受骗,可是汉献帝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,“白波贼”也在曹军的袭击下分崩离析。

    魏文帝曹丕是曹魏皇朝的首位皇帝,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帝,他终结了东汉王朝,开启了三国新时代,但是在历史上他却被父亲曹操的辉煌所掩盖,人们记住的也大多是他对兄弟骨肉的冷酷无情,今天我们来走进曹丕的一生。

    曹丕,字子桓,生于187年,母亲是卞氏。

    卞氏出身低微,本来是曹操的小妾,她给曹操生了四个儿子,分别是长子曹丕,次子曹彰,三子曹植,四子曹熊,得以从妾室上升为嫡室正房。

    曹丕出生于乱世,在军旅中长大,在曹丕五岁的时候,父亲曹操就派专人教他学习射箭,六岁学习骑马,到八岁的时候就能精通骑射了。

    而且在父亲的培养下,曹丕从小就诵读四书五经,在诗赋、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,与父亲曹操、弟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。

    曹丕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在军队发挥很大作用了,帮助父亲驻守新打下的城池。

    这时正是群雄割据的时期,势力最强的两支就是曹操和袁绍,官渡之战,曹操大败袁绍,袁绍狼狈逃回老巢河北邺城,一年之后呕血而亡。

    袁绍死后,袁氏兄弟自相残杀,曹操坐山观虎斗,等他们力量消耗的差不多了,才从容进兵河北,第一站就打下了邺城。

    然后,曹操派曹丕镇守邺城,然后继续进攻袁氏残余势力。

    大概两年的时间,幽州局势基本安定,北方已经全部归曹操控制,此期间曹丕一直在邺城镇守后方。

    之后,曹操继续留曹丕镇守邺城,自己亲率十五万水路大军杀向江南,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。

    211年春天,汉献帝宣布了一项任命:以丞相曹操的世子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,其下设置各种属官,主要职责是协助丞相曹操处理朝廷军政要务,也就是丞相的副手。

    曹操早已挟天子以令诸侯,这其实就是曹操的任命,他有意培养曹丕当自己的副手。

    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设置在了邺城,然后从父亲的丞相府中抽调了一批精干幕僚,来充当府属的官员。

    但是,曹丕这个丞相副手很难做,他必须事事请示,认真照办,不能自作主张,时时把谨言慎行放在心里。

    212年十月,曹操率领十余万大军,进攻江东的孙权,以雪此前赤壁溃败之耻,这次曹丕和弟弟曹植都随从前往。

    曹丕随父出征,一路上观察风土人情,倒是长了不少见识,但是,在前线曹丕没有冲锋陷阵,他的主要工作是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,次年四月,又随大军返回了邺城。

    213年五月,汉献帝下了一道策书,宣布丞相、武平侯曹操晋升爵位为魏公,曹操晋升公爵,他的儿孙们也都跟着沾光,曹丕作为嫡长子,以前人们都称他为世子,现在要改口称太子了。

    曹丕非常高兴,但是没高兴多久,随之而来的却是危机。

    按说曹操被封魏公之后,应该马上就公布魏国太子人选,但是曹操却迟迟没有宣布,直到半年之后,还没有公布,曹丕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。
    第(2/3)页